今天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党建思政  理论动态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召开学习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大会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10-30


102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于禧强楼206会议室组织召开学习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本次会议由副院长林贤明主讲,全院师生参与学习。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林贤明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做了系统的学习解读。从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目标和任务、教育评价改革标准和内容等方面入手,侧重《总体方案》中与高校教师和学生紧密相关的教育评价改革标准和内容进行深度地学习解读,引导师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破“五唯”为导向,教师潜心教学,学生全面发展。

李芊老师表示,作为一名一线的思政课程教师,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标尺,将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立德为上,养心为正,通过言传身教的示范引导与细致温暖的人文关怀,培育学生精专实干的建设精神与爱国爱乡的广博情怀。

于峰老师表示,高校德育教师品德素质是学校教育方向和教育力量的决定因素,是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保证,也是学校形象和教师形象取得社会良好评价和有力支持的感召力之所在。同时,高校德育教师品德素质还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向。理解了高校德育教师品德素质有着如何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作用,我们更应该努力在师德师风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做新时代合格的高校教师。

林凡老师表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努力做到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书育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身而为师的第一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能力和业绩,并在科研领域始终秉持深入钻研、潜心研究的初心,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新时代高校教师。

陈芳芳老师认为,大学教师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因为今天大学教学内容的流动性、变异性是最强的,大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而宽厚的知识,对所教学科有透彻的了解,又要博采相关知识。科研是大学教师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最为直接、迅速、有效的途径。因此,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应该努力通过对学科的深入研究,对其他领域的广泛涉猎,成为学术的领路人,促进教学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展开。

邓龙九老师表示,通过解读学习,使我认识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教育评价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使我国教育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鼓励老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

2020级研究生叶圆明说,林贤明老师的解读让我认识到建立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非常迫切的任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如果一直停留在以分数定高低的一刀切行为上,只能助长学生机械学习、教师填鸭式教育。立德当年少,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2020级研究生于瑞阁说,从林贤明老师的解读中,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要在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强化自身道德意识,提升思想素养,扎根中国大地,积极把握互联网+教育新机会,将知识的可迁移能力作为打破学科壁垒的一把钥匙。主动学习原著原理,扎实根基,认清不同阶段自我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回归根本,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从实际出发,多多阅读经典著作,陶冶自身情操,真正成为一名有本领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时代新人。

2019级研究生臧安琪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第二部分“重要内容”中的第四方面“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我们学生关系紧密。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现代化建设者,我们的全面发展是国家的坚实人才储备。也只有我们自觉树立这样的意识,全面发展,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并且在人生转折点有选择的能力。

2018级研究生邵科妮说,新时代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更加多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能力发展,注重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改革将目标年限放在了510年,可见国家对此项工作的长期开展、循序渐进的实施的重视。在读学生评价中对美育教育提出要求,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面对网络多元的文化,作为学生由于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被大众媒体左右,其对“美”认知可能存在偏差,进而造成学生价值观受到影响,因此对学生美育的教育评价,引导学生认识真正的“美”是非常必要的。

  

  

   (文:曾丽萍、洪娟;图:洪娟)